OKR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管理圈的宠儿,简单来说,就是目标与支撑目标实现的关键结果,但实际制定却困难重重,所以我们需要掌握相关的制定规则,才能制定出有效可行的OKR,发挥出OKR真正的价值。今天我们便着重来讲一下,KR 应该怎样设置。
常见的两个KR雷区
1,长效误区:变动过于缓慢
长效误区是指企业管理者设定的关键成果变动过于缓慢,尽管它有衡量价值,但是这种衡量价值需要在很长时间后才能够体现出来。
例如,一家初创公司的管理者打算在公司内施行OKR,于是设定了“提升企业整体业务水平”的关键成果。但是由于该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,各方面的业务还不成熟,发展模式还不完善,因此,对于公司员工来说,提升企业整体业务水平不可能马上办到。
不过既然公司管理者制定了这样的关键成果,员工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干。为了提升企业整体业务水平,员工只能放弃发展公司的突出优势,从公司业务中的劣势部分入手,先提高公司业务中的劣势部分,使各个部分发展比较均衡之后再整体提高公司的业务水平。
受企业资金、资源及员工各方面能力的限制,先提高劣势部分就已经让员工疲惫不堪,更不要说整体提高公司的业务水平了。最后,该管理者在总结时发现,公司的业务水平不但没有上升,反而下降了。
2,终局误区:急于得到最后结果
如果企业管理者在设定KR时急于求成,就会容易陷入终局误区,即给KR扣上“终局性”的帽子。
某电商公司以“本月总销售额达到200万元”为目标,据此设定出公司每个销售团队需要完成的销售额。公司管理者在设定关键成果(KR)时,详细设定了每位员工每周、每月需要达到的销售额,除了销售额外,关键成果里并未包含其他内容。
在设定关键成果时,由于公司管理者将过多的关注力放在销售额上,销售人员为了实现关键成果,也将工作重心由“将商品卖给消费者”转移至“将商品卖给经销商”。在销售额KR的诱导下,销售人员将工作重心转移,由正常的销售转移到渠道压货。
这使得员工的工作方向产生了偏差。
如果销售人员过多地通过向经销商销售商品来完成当月的关键成果(KR),实际上并不会对销售增长有任何帮助。假如按照平常的进货量,经销商每月只需要进购2000件商品,但在销售人员的推销下,经销商在当月多进购了1000件商品。这样一来,销售人员当月的销售额达成了,但是由于经销商本月多进购了商品,下个月经销商的商品进购量将会小于2000件。
表面上看是完成了当月的关键成果(KR),但实际上销售人员只是玩了一场“虚假销售”的游戏,这对公司的发展来说没有任何好处。
有效的KR应该如何制定?
1、抓住少数关键结果:
通过KR的重要度来精简KR的数量。有一些目标需要必要的KR来相互制约或者强调,比如“让在线服务更加可靠”的目标,除了需要 “服务正常率>99.9%”,还需要“通过ISO认证”这样的KR,通过流程改进让服务持续可靠。
2、描述结果,而不是任务:
先进行关键结果设计,再推定任务清单。
3、KR一定要有明确的负责人:
KR的负责人并非人为指派,而是由少数成员主动承接。提出有效KR的员工,通常是更好的人选。KR负责人并非对结果承担奖惩责任,而是负有持续推动和检查的义务。
4、设计能够有期中进度的KR:
好的KR应该能够随时检查进度,而不是只有到季度结束才能揭晓。一些KR无法持续量化,比如“客户满意度” (需要通过市场调查),应该转化为类似“降低客户流失率”和“提升客户转介绍率”这样具备等同衡量效果的KR。
上一篇: OKR究竟要不要考核?
下一篇:没有了
版权声明:本网站的部分资料转载自互联网,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。本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在线客服进行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